校園新聞內頁

deco

AI世代的人文課堂:逢甲攜手三校共學 開創國文教學新未來

2025.11.07

文/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周盈秀

在生成式 AI 改寫學習與創作樣貌的時代,中文教學如何重新定義人文教育的價值?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於 11 月 1 日主辦「AI 世代的人文課堂:觀察、思辨、再創造」線上研習,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、嘉義大學與高雄大學共同參與,攜手打造跨校共學平台,展開一場兼具思辨與實踐的國文教學革新。

AI的文化衝擊與教育啟示

逢甲國語文教學中心主任余美玲 以 BBC Future 報導”People are using AI to talk to God”開場,指出生成式 AI 已滲入人類精神與信仰領域,象徵科技正重新定義「思考」與「靈魂」的邊界。她強調,教師的任務不只是教學生「如何使用 AI」,更要引導他們「如何在人機互動中思考」。「AI 可以模擬聲音,卻無法取代靈魂;能生成文字,卻未必理解人文的價值。」這段開場為會議定下基調——以科技為鏡,重省教育的本質。

教學新思維:AI輔助下的人文再創造

本次研習以逢甲為核心,三所夥伴學校共同分享如何在課堂中整合 AI 思維與人文深度。三場講座形成呼應,展現中文教育在「AI 融入、思辨導向、創造共生」下的新格局。臺師大教務處共同國文教育組謝秀卉老師分享「思辨表達與 AI 運用」教學模式,主張「先人後機」,AI 不是代工者,而是陪練者。透過討論課與論證寫作訓練,讓學生學會使用 AI 澄清問題、比較觀點,培養批判思考與表達能力。

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林宏達展現跨域融合實例,結合詩詞美學與音樂創作,運用 Suno AI 詞曲平台開發「文學編織」課程,讓學生從文字到聲音實踐創造,探索人機協作的藝術潛能。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蔡郁焄老師以「人文教師的 AI 焦慮」為題,提醒教育者不該排斥科技,而應重新定義教師的角色——從知識傳遞者轉為「意義引導者」。她指出:「AI 能放大知識,但無法取代理解。」人文教育正是要守住那份超越演算法的創造力。

共學與共鳴:AI時代的國文課

三場研習皆由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教師擔任與談人。洪英雪老師提出,在AI融入課程的過程中,教師應拿捏輔助與主導的平衡,並提出對於文學與AI失衡的憂心;周盈秀老師則認為當AI是一份工具時,教師的專業尚能為學生的使用工具後的正確與適切進行把關。徐培晃老師扣問AI融入教育是否「補強不補弱?」並反思教材文本與時事結合的方式,現場宛如國文教師的共創論壇,笑聲與思辨並行,充滿專業又有人味的共鳴。

余美玲主任表示,本次活動不僅是教學分享,更是跨校共創的開端。未來將以逢甲為基地,持續推動「AI × 人文教育」課程共研與師資培力,並預計於 114-2 學期舉辦全國性研討會,深化科技與人文的對話,讓國文課成為連結未來學習與思辨的橋樑。

AI世代的人文課堂:逢甲攜手三校共學 開創國文教學新未來

相關新聞